前言
我的大学生活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部分,第一部分是学习技术,第二部分是生活交际。在前两年,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代码、文档打交道。而在后两年,我参与工作后,反而是与人和事打交道的占比更多。在工作中,我开始意识到,与人的沟通能力,表达能力与技术能力同等重要。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弥补这方面的不足,这一系列文章便是我在学习表达过程中的沉淀,希望对读者有一定帮助。
为什么需要金字塔结构?
对于人脑,人脑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有限,但是其具有按照规律组织事物的能力。乔治・A・米勒认为:大脑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 7 个以上的记忆项目。在尝试处理多个项目时,大脑会自动将项目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记忆。当我们进行表达或是聆听的时候,大脑也会进行类似的组织工作来帮助我们梳理逻辑关系,记忆更多的内容细节。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思维结构必是金字塔结构。
对于作者 / 读者,有逻辑有层次地表达才能传递 / 理解正确的信息。读者在阅读作者的表述时,会自发去从上下文中寻求可以将输入联系起来的结构,若接受到的表述完全没有逻辑和层次,则很有可能从中得到与作者完全不同的逻辑关系。
什么是金字塔结构?
从逻辑上来看,金字塔是一种通过逻辑关联来高度组织思想的层次结构(如上图)。具体来说,金字塔结构中存在这样三种逻辑关联:
自上而下来看,上层是下层的总结和抽象。上层思想必须能够简洁地概括下层的核心内容。例如,在一篇文章中,标题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,而每个章节的标题则是对该章节内容的总结。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把握整体框架,再根据需要深入了解细节。
自下而上来看,下层是上层的拓展和支撑。下层思想为上层思想增加深度和细节。这种结构确保了每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论证和支持,使整个论述更加严密和有说服力。
横向对比来看,同层级的思想是原子的,并且符合逻辑顺序。同一层级的思想应该是独立的、不可再分的单元,且它们之间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。例如,在描述一个过程时,各个步骤应该按时间顺序排列;在阐述一个论点时,各个支持论据应该按重要性或说服力的顺序排列。这种横向的逻辑关系确保了同级思想之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,使整个金字塔结构更加严密和易于理解。
组织思想的逻辑顺序:
- 演绎顺序:大前提、小前提、结论。
- 步骤(时间)顺序:第一步、第二步、第三步。
- 结构(空间)顺序:从左到右、从上到下、从里到外。
- 程度(重要性)顺序:最重要、次主要、等等。
如何使用金字塔结构表达
自上而下,结论先行。先提出总结性思想,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。读者只能逐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。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具有某种逻辑关系。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,防止读者受自身背景与理解力影响而产生误解。
自下而上思考,总结概括。将思维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构建,将句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段落,再将几个段落组成章节,最后将几个章节组成完整的文章,此时代表整篇文章的则是最高度总结的思想。
GPT 一键总结
金字塔结构是一种高效组织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,它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帮助我们在沟通中更清晰地传递信息、在理解中更准确地抓住重点。无论是从表达的角度,还是从接受的角度,金字塔结构都能极大提升信息的组织效率与理解效果。
通过本文的分析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关键结论:
- 理解金字塔结构的核心价值 :它能简化复杂内容,让信息具备清晰的逻辑层次,有效满足大脑的记忆和组织规律。
- 掌握金字塔结构的基本原则 :通过 “自上而下的总结” 和 “自下而上的支撑”,构建一个层层递进、严密连贯的思想体系。
- 灵活运用逻辑顺序 :无论是演绎、时间、空间还是重要性顺序,都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和组织内容。
- 在实际表达中的应用方法 :以 “结论先行” 作为表达原则,同时通过 “总结概括” 反复推敲和完善逻辑结构。